欢迎访问南京市中山陵园管理局网站
一、基本情况
1.明孝陵博物馆隶属与中山陵园管理局,独立法人单位。
2.地址:南京中山门外四方城1号。电话:025—84430117。
3.场馆开放情况:周一闭馆,其余时间全年开放,开放时间9:00-17:00。全年接待观众48万人次。
4.藏品情况:共计3432件。
5.文史研究:出版《明孝陵新志》《明孝陵图录》《探谜明孝陵》;举办庆祝南京明孝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二十周年系列活动暨学术研讨会,组织召开2023年明清皇家陵寝保护与管理单位联席会议。
6.全年举办各类文化展览9个。
7.社教活动:“明博黄”志愿服务队总服务人数142人,总服务场次545场,总服务时长3436小时。开展博物馆公益讲解161场次。开展各类文化研学活动118场次。
8.文创产品开发4款。
9.获奖情况:
(1)“孝陵营造之拱券”课程荣获2023年南京市中小学生优秀研学实践教育课程一等奖;
(2)“明孝陵非遗体验研学一日游”研学线路入选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评审的“水韵江苏”非遗主题精品旅游线路。
10.全年经营收入241万元。
二、工作总结
2023年,明孝陵博物馆以二十大精神为总指引、明孝陵申遗成功二十周年为契机,围绕局党委统一部署,努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历史研究、文化传播、资源转化利用,以及在景区文旅融合发展中的新思路、新举措。截止12月10日,明孝陵博物馆、孙权纪念馆共计接待游客48余万人次,实现收入241万元。“孝陵营造之拱券”课程荣获2023年南京市中小学生优秀研学实践教育课程一等奖。“明孝陵非遗体验研学一日游”研学线路入选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评审的“水韵江苏”非遗主题精品旅游线路。现总结全年工作重点、亮点如下:
(一)积极筹备、顺利实施明孝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二十周年系列活动。
1.牵头组织《明孝陵图录》的策划、拍摄、编撰与出版,以全新的视角解读明孝陵,通过宣传运营扩大书籍影响。从考古、营造、审美等多个角度入手,对明孝陵及其保护范围内的建筑、石刻遗存和文物档案、图像资料等进行深入细致梳理。通过明孝陵建筑及局部细节图片展示,凸显明孝陵建筑规模、建造技术及其建筑艺术特色,阐述明孝陵在中国帝王陵寝规制创新与后世传承方面的首创地位及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图录》中每一座单体建筑和单体石刻,均按照整体造型、局部细节、辅以拓片或测绘图补充的顺序进行表达,形成逻辑完整严谨的图像叙事。其中,大量针对工艺、装饰的特写图片,对人们在参观过程中容易忽略的细节重点进行了展示。同时对明孝陵保护规划区域内的陪葬功臣墓、人文和自然景观、明孝陵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的图像资料也进行了全面和详实的展示。《图录》以多样化图像与文字相辅相成,既总结了明孝陵的研究成果,展现陵寝建筑艺术和历史人文之美,也为新时期文化工作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此外,与局宣教处专业摄影人员深入明孝陵、功臣墓现场,根据研究需要进行拍摄,积累了大量高清图片资料,为今后的研究利用奠定了基础。6月底书籍正式出版后精心策划宣传方案,通过新闻发布、线上系列推文、线下多点促销等方式把《明孝陵图录》《明孝陵新志》推荐给更多读者,相关新闻在学习强国平台刊登。
2.加强展览自主策划与外联合作,扩大明孝陵世界遗产对外宣传影响力。《见证20年——世界遗产明孝陵文物保护成果展》详细介绍20年来中山陵园管理局按照世界遗产保护标准,修订编制《明孝陵总体保护规划》,依法依规、修旧如故对明孝陵各部主体建筑实施新一轮文物修缮保护工程。并依照明孝陵核心区主轴线的空间序列,再现明孝陵整体形制以及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展览充分利用《明孝陵图录》的研究成果,大量选用其中的最新图片,展品包括明孝陵“申遗”前后相关文件档案、媒体报纸报道、“申遗”成功纪念横幅等,同步展出今年实施修复的明孝陵出土文物21件。此外,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与南京市博物馆联合策划《洪武时代——明代南京历史文化遗产特展》在朝天宫展出,参与承办的《文谟武烈——永乐的世界遗产》文物精品特展于6月自然与文化遗产日在南京城墙博物馆正式推出,取得较好社会反响和宣传效果。
3.与局相关处室联合策划推动,圆满举办庆祝南京明孝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二十周年系列活动暨学术研讨会,组织召开2023年明清皇家陵寝保护与管理单位联席会议。7月3日庆祝南京明孝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二十周年系列活动暨学术研讨会在南京的东苑宾馆成功举办,7月3日开幕式上,中山陵园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汪东明主持,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谢国庆,北京市昌平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冯志明,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夏维中教授致辞, 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唐伯才讲话。会议举行了《明孝陵新志》《明孝陵图录》赠书仪式,向共建单位及明孝陵优秀文保工作志愿者代表颁发了荣誉证书。会议还邀请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主任,中国明史学会副秘书长解扬,南京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明史学会首席顾问范金民,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南京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兼职教授龚良等明史专家作专家做了专题主旨报告,向与会嘉宾阐述了世界遗产明孝陵的历史价值及其研究、申报、保护的历史意义。7月2日,组织召开2023年明清皇家陵寝保护与管理单位联席会议。为期2天的会议过程中,12家“明清皇家陵寝保护与发展联盟”单位、5家江苏世界文化遗产地单位代表、10家南京地区文博场馆单位及出版社单位代表、来自全国各地的文物保护界专家学者,以及博物馆及景区共建单位、优秀志愿者在内的80余位代表及嘉宾参加会议,在南京共同探讨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保护理念、保护过程。
4.深度挖掘,探究历史,并积极参与、开展多项文化系列活动。编撰书籍《探谜明孝陵》,于10月正式出版,举办2023年顾问专家座谈会暨新书发布会。该书比较分析明清帝陵各种相关材料,综合明孝陵近20年各种研究,由以往零星突破构建出全新整体系统。进一步厘清对某些文物建筑及相关历史、细节的既有认知,如以往对大金门建造时间不明,下马坊建成时间的勘误,对陵寝先地下、后地上,先陵宫、后外围的建造顺序认识不清等等。书中对于相关名物、前人错误进行了考证,以及对帝后丧仪、丧葬等名词作了全面解释,许多内容都是之前明孝陵书籍所不具备的。
此外,围绕庆祝明孝陵申遗纪念主题策划开展保护古树名木系列特色研学活动;举办“倒计时三十天”专家文化行走活动。
(二)成功举办3场特色鲜明的“非遗进景区”展演活动,形成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与博物馆非遗传统文化特色的“双向促进”,进一步发挥明博“非遗传习所”文化传播功能。
1.结合江苏省文旅行业提出的“无限定形式非遗进景区”相关要求,从国际梅花节时间节点开始,策划组织第一场“非遗进景区”文化市集。梅花节期间在梅花山下东吴大帝孙权纪念馆前广场举办“以梅为媒,赏非遗之美2023南京国际梅花节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组织近20个省、市、区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及传统艺人进行现场展演,配套20个传统技艺展板,形成现场微展览。
2.作为“5·18”国际博物馆日的预热,5月13日在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景区举办第二期“非遗进景区”活动。香道体验、汉服妆造、铠甲武士巡游、京剧、白局演唱、金石传拓、钟山雨花茶制茶、雕版印刷、面塑技艺等近50个传统文化及非遗摊位,近百位来自南京5所文旅职校的师生和非遗艺人们,为现场的市民游客带来了丰富、精彩的展演和互动体验,充分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与百姓美好生活的紧密联系。
3.10月围绕景区“秋到紫金山”宣传主题,策划举办钟山博物馆聚落·明代服饰走进现代生活“非遗进景区”展演活动。邀请专业甲胄服饰社团,穿戴皇帝、皇后、诰命夫人、文臣、武将、军士等明代服饰,在明孝陵陵宫区金水桥至文武方门路段进行仿古巡游。现场表演古人拜师、祭祀先师的仪典“释菜礼”、“君子六艺”中的射礼(乡射礼)、传统茶道等,重现古代文化礼仪风貌。观众体验汉服妆造、儿童甲胄穿戴、传统弓道教学、围棋擂台赛等互动项目。邀请“金银细工”“南京剪纸”“金石传拓”等国家、省、市级非遗传承人以及“扎染”“古代头饰”等传统工艺艺人进行现场展演,就传统服饰延伸的盘扣、錾刻、绒花等非遗技艺元素进行展示。
4.充分发挥明孝陵博物馆“非遗传习所”文化功能,统筹与明孝陵景区及传统文化相关的非遗元素。全年共计策划举办非遗主题相文化体验活动43场,参与观众489人。自3月起,明孝陵博物馆每月举办一场非遗传统文化公益讲座,参与观众共计300余人。6月正式挂牌成为南京民俗博物馆“南京白局人才培养基地”,聘请民俗馆驻馆传承人、南京白局省级传承人黄玲玲、南京白局市级传承人许茹为基地“南京白局授课老师”,并推出相关研学活动。创新开展“一对一”非遗绒花入门体验活动,普及非遗文化。报送的“明孝陵非遗体验研学一日游”研学线路入选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20条“水韵江苏”非遗主题精品旅游线路,其中南京仅2条线路入选。
(三)临时展览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外延活动和宣传更为丰富。共制作推出9个临时展览,通过联合办展解决展品不足问题,与宣传处合作,制作720°VR全景网上展览,特展厅增加“魔墙”触摸屏系统及终端设备,展览形式与观感效果均有提升。
1.立足重大文化节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的节日——博物馆里过大年》,品味浓浓的年味。“中国红”作为中国民俗和传统文化的起源色彩相融合,诠释了红色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的吉祥符号以及成为人们民俗审美、思维方式、民族价值取向的文化风向标。春节《千年古韵中国红》展览与江苏省非遗保护协会联合,征集全省非遗传承人的76件非遗精品,与新时代中国红魅力有机结合,传承传播优秀文化、推进非遗创新性发展;《“对子皇帝”朱元璋·喜滋滋“楹”新年》将传承千年的楹联、书法、春节民俗,与历经650余年风雨沧桑的南京城墙等元素融合在一起,用古今交融的方式,为传统历史文化创造出一个走进当下时代、融入百姓生活的良机和舞台;与南京金石传拓社联合在暗香阁一楼举办《金陵谣》展览,组织孝陵卫社区周边小学生参与“南京方言话南京”童谣视频征集活动。
2.非遗技艺专题展,让传统技艺一代代传承。春季《筝筝日上—张堡程风筝艺术展》展出金陵纸鸢非遗传承人张堡程老师收藏和制作的近100件风筝实物和风筝相关老物件,满足人们对风筝的了解品读和体验中国传统工艺魅力。配套开展纸鸢研学活动7场次,共计接待179组亲子家庭;围绕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宣传主题,与“镜鱼”(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南京金石传拓社联合举办《龙吟花开——古生物化石拓片展》,呈现人类生活的这个蓝色星球的过往,引导人们更好地珍惜和保护当代绿色地球家园。展览将“化石”和“拓片”这两个高冷的名词,经过完美的艺术结合,将“远古”和“传统”的文明传承刻画在同一载体上向世人展示。同时配套此展览与机构合作开展“非遗传承大师课|妙笔绘泥,塑你所想”主题研学活动10场次,共计接待150组亲子家庭;与通古公司合作在暗香阁一楼举办《骑凤仙人——文物修复里有黑科技》展览,展现馆藏文物修复及其非遗技术,7月底在明孝陵景区暗香阁一楼挂牌“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文物修复中心”,并于国庆黄金周组织一场文物修复主题研学活动。
3.《钟山廉韵》,将廉洁文化沁入人心。今年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之际,举办“诗如其人”明代廉吏故事展,选取17位明代清官廉吏故事,通过他们28首直抒胸臆的明志诗篇、清正廉洁的动人故事以及形象直观的表现形式,从不同侧面再现他们清廉自守、克己奉公、治家谨严、刚正直谏的官操德行。该展览在《学习强国》、人民日报、钟山清风、交汇点新闻、荔枝新闻、现代快报等多家媒体、平台进行报道。
(四)以研学活动为重点,创新社教宣传活动形式。
1.研学活动盘活“存量”,拓展“增量”。立足自身特色产品,提炼明孝陵研学活动课程主题。重点围绕申遗二十年开展文物古建主题,依托明孝陵东西井亭建筑开展古建测绘研学。加强景区资源与明史文化的创意融合,对内联合保卫处、园景园容、森林处、综合处等单位,对外加强与相关机构的紧密合作,如紫金山自然学堂、好妙机构、小银星、小鹿定向等。按照“目标化”“项目化”“指标化”要求,加强产品组合、包装策划及市场营销,进行创新性转化,依托近期热门关键词“集章”为载体,将博物馆常态化活动重新包装,策划出“游历博物馆·一起来集章”萌娃职业体验官系列研学活动,共计开展4期8大主题,分别为《小小茶博士》《小小织造官》《小小工匠师》《小小泥塑师》《小小防虞员》《小小彩绘师》《小小童子军》《小小诗词家》,共计吸收86组亲子家庭参与此项活动。全年共计开展研学活动118余场次,接待青少年1270人次。
2.适应新形势下社教共建工作的新变化、新要求、新方式。以孝陵卫街道及其周边学校为重点共建单位,积极开展文化宣讲活动。立足“家门口的世界遗产”,结合玄武区教育局打造的“十五分钟教育圈”,积极建设“社区流动博物馆”,使得博物馆社会教育惠及周边居民生活及学生群体。参加“我是冬训主讲人”授课视频评选活动,利用钟山风景区梅花节期间走进小卫街社区开展《孙权与梅花》公益讲座。走进金陵中学开展“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国旗下讲话”、南京市栖霞区下坝小学开展《世界遗产明孝陵》公益讲座和《小地名大历史》移动展览讲解。走进江宁区湖熟街道双新社区,开展《钟山廉韵——明代监察官廉洁故事展》文化宣讲,为居民们讲述明初廉洁文化小故事。特别是与南京农业大学实验小学再度牵手,利用场馆资源带领五年级六个班240名学生走进明孝陵,开展“小小榫卯工匠师”,积极融入学校历史文化、生态文化全经验课程。全年共计开展送展送校、公益活动共计10场次,服务2429人次。
3.继续深化志愿者参与博物馆业务工作的探索实践。2023年“明博黄”志愿服务队总服务人数142人,总服务场次545场,总服务时长3436小时。全年开展博物馆公益讲解161场次,惠及游客1590人次。今年整体志愿者队伍建设以充分结合、发挥志愿者兴趣与特长为目标,进一步明确文案组、视频组任务安排,同时在社会志愿者团队中尝试设立文保组、非遗文化组,深入参与博物馆陈列展览布置、藏品管理、非遗技艺学习和推广等工作。此外,充分利用与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共建合作关系,暑期安排28名该校暑期社会实践学生利用一个月时间,系统参与博物馆开展的17场研学活动,包括设计开发《小小讲解员》《云锦非遗》两个研学课程,完成《族谱》、《方向》双语研学小课堂,是博物馆志愿者队伍力量的新形势补充。
(五)以大明文化IP为抓手,创新文创销售与现场体验相结合形式。
7月策划推出《紫金叶语》《御批奏折》2个系列共计8款文创笔记本,设计8款系列文创印章,成为景区盖章“打卡点”之一,实现博物馆自有原创笔记本全面替代市场通货产品的突破。国庆黄金周期间首次尝试推出“通关文牒”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博物馆工作人员穿着明代“飞鱼服”,化身“孝陵卫指挥使司”与市民游客现场互动,销售博物馆原创“通关文牒”笔记本,历史元素结合文化场所激发出别样火花,该活动成功经验于秋季复刻至明孝陵景区享殿文创店,以文化元素独特魅力带动文创经营销售。
(六)“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以主题教育为抓手强化党风廉政、机关作风、意识形态思想、队伍建设。
博物馆支部组织6次党员大会集中学习相关资料,通过自学完成5本理论学习材料,利用“学习强国”线上打卡《学习宁聚力》以及推送学习文章,完成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测试题,支部书记上专题党课,全体党员进行“学思想 我来讲”专题研讨,召开主题教育党员大会开展生活会,支部参加中山陵园管理局廉洁文化知识竞赛荣获第三名。积极发挥南京市廉政文化基地作用,结合年度廉政展开展丰富多彩地文化体验活动,开展廉政拓扇、陶印等成人活动6场次,接待参观讲解524人次。元旦积极开展支部共建活动,为机关总支带去新年拓“福”写春联主题文化交流活动。做好序厅电子大屏及展厅电子设备等内容的审核及管理,全年未发生负面舆情,在景区年度宣传工作中宣传推文等的发布数排名前列。
明孝陵博物馆
2023年12月
宣传集锦
(一)特色展览
“世界遗产明孝陵文物保护成果展”
(二)社教宣传
送讲座走进社区
“文物追寻记-小小锦衣卫职业体验”
“给大树添冬衣”
“我有一枚军功章”
(三)文化书籍
经典文创
“御批奏折”系列手账本,选取朱元璋手书《大军贴》中的部分词句
“紫金叶语”系列手账本
选取紫金山特色树种,如梧桐树叶、南京椴木等叶拓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