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市中山陵园管理局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钟山资讯 > 要闻信息

挖掘钟山文脉 再出文化盛宴
来源:中山陵园管理局  发布时间:2025-06-13 18:45  阅读次数:

6月13日上午,“百年崇思——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文物专题展”在孙中山纪念馆开展,同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暨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中山陵》(以下简称《中山陵》)、《钟山文脉》两本新书出版首发。世界遗产日前夕,钟山风景区再出文化盛宴。

珍贵文物生动再现百年伟人纪念图景

“百年崇思——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文物专题展”由孙中山纪念馆主办,并由张文嘉先生(辛亥志士后裔、张静江曾侄孙)提供相关文物史料支持。该展览以百年纪念和精神传承为主线,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力求让观众感受孙中山先生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影响和崇高地位。

展览分为“伟人逝世”“以伟大之建筑 作永久之纪念”“长眠南京”“永恒纪念”四个版块,展出实物约150件(套),涵盖了百年来国内外发行的以纪念孙中山为主题的报刊、图书文献、纪念证章、孙中山像钱币、纪念邮品、音像制品、海内外各界谒陵题词、宣传品、生活用品等多个类别。其中,1925年摄制的《孙中山先生出殡写真》、20世纪30年代发行的《总理纪念歌》唱片、杭州都锦生丝织厂设计监制的孙中山织锦像、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任命李昌为警卫处管理课办事员的委任状、《总理奉安纪念册》《总理奉安写真记》、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银章等多件文物,均为首次展出。展览形式多元,不仅有实物、影像、图片展示,而且设置留言互动环节,请观众写下参观感言,凸显孙中山思想精神与当代的共鸣。

精美图文全面解读中山陵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共同努力下,中山陵园管理局于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同步举办此次《中山陵》《钟山文脉》两本新书首发活动,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

中山陵是全球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中山纪念建筑。2016年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2024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山陵》一书面向广大游客,兼顾学术性和文化传播价值,图文并茂,全面解读中山陵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该书共8万多字,260张图片,以中山陵为核心,从中山陵园的历史文脉、艺术价值、保护传承三个维度,展开系统性研究,结构清晰、主题鲜明,分为“钟山文脉的近代传承:建筑环境与空间篇”“纪念建筑的伟大杰作:建筑艺术与价值篇”“走向世界的文化遗产:建筑保护与传承篇”三个篇章,分别从中国近现代大历史的视角阐述兴建中山陵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从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学的专业角度论述中国近代建筑转型中中山陵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从美学艺术的角度解析中山陵中西合璧的建筑之美;从历史文化遗产传承担当的角度讲述中山陵的保护和管理,以及新时期中山陵园风景区的文化研究与展示利用、公共文化服务与宣传、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等。

值得关注的是,《中山陵》一书在文史资料的挖掘和运用上实现了重要突破。书中首次系统引用了南京市档案馆、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珍藏的原始档案文献,包括中山陵建造过程中的设计图纸、工程纪要、往来公文等一手资料,以及民国时期《申报》《民国日报》等报刊对中山陵营建始末的详细报道。

这些尘封近百年的珍贵文献,为我们还原了中山陵从选址、设计到施工、落成的完整历史脉络,展示了吕彦直等建筑大师的匠心独运和精益求精,反映了当时社会各界对孙中山先生陵寝建设的深切关注与鼎力支持。

此外,该书还以历史学、建筑学、文化遗产学等跨学科的学术视野,吸收了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刻阐释了中山陵在建筑风格和建筑技术方面“形制承古而技法维新”,成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里程碑式的经典作品,在建筑转型与美学融合上具有双重典范意义。书中大量丰富优美的图片,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中山陵作为中国近代经典纪念建筑的重要艺术价值,作为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转型的丰富文化价值,以及作为现代中国精神符号的多重现实意义。

追根溯源系统梳理钟山深厚的历史文脉

巍巍钟山,名胜繁多,钟山文脉,积淀深厚。六朝时期以来,建康作为都城,官私藏书丰富,南北精英荟萃,文化繁荣昌盛,绚烂夺目,儒、玄、释、道等各种思潮风起云涌,文学艺术蓬勃发展。都城人士,文人墨客,莫不喜爱东郊山水,或临青溪而吟哦,或登钟山而赋诗,千百年来,钟山吐纳风云,饱经沧桑,史料丰富,人文荟萃,早已成为闻名海内外的旅游胜地。

2023年中山陵园管理局在筹划建设“钟山文学馆”的同时,即成立编纂领导小组,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启动了《钟山文脉》一书的撰写工作。《钟山文脉》以时代变迁为经,以钟山相关诗文名篇为纬,既讲故事,又有考证,吸收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引用历代文献与近人专著300余种、论文数十篇,全面梳理钟山文化资源,凸显出钟山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见证了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的诗情画意。

《钟山文脉》全书计30万字,共分五章,第一章《钟山龙盘》溯源中国堪舆文化,解读了钟山的风水形胜及历史变迁。第二章《六朝梦忆》缕述往来于钟山王侯宅邸、大臣园宅、隐舍学馆、深山古刹与皇宫大内之间,或为文赋诗、清谈玄言,或讲经论道、品藻人物的众多皇室贵族、隐士名流,高僧大德,揭示了“钟山文化区”如何成为都城文化的重心所在。第三章《唐宋遗响》关注的既有以节气、书法名世的颜真卿,又有因向往钟山自号“钟峰隐者”“钟峰白莲居士”的南唐后主李煜,还有主动放弃权势、选择终老钟山的“钟山公”——南唐宰相李建勋,更有隐居钟山多年、歌哭于斯、最得钟山之情致的北宋名相王安石,以及到钟山拜访王安石的文化巨人苏轼、黄庭坚等人。第四章《钟山巍阙》聚焦世界遗产明孝陵在时代变迁中的历史因缘,从明太祖朱元璋与文臣词客的诗酒唱和,讲到谒陵仪制、正德“南巡”,从明成祖朱棣的立碑颂德讲到明代遗民的苍凉心境,从清代明孝陵生态变迁讲到康熙、乾隆的躬亲拜谒,展现钟山多层次的文化意蕴。第五章《风雨苍黄》阐述了孙中山、中山陵与近代风云变幻的历史互动。

钟山一岭一壑,一草一木,一碑一碣,一泉一石,无不引起历代文人墨客的幽想遐思,他们的诗文与作者自身际遇相关,又反映着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风貌,或赞钟山形胜,或追慕前贤,或悲怀故国,或优游隐逸,其中寄意最深沉、境界最阔大、感情最跌宕、笔墨最凝重的,往往是对时代更替、历史废兴、世事沧桑所产生的认识、评价、咏怀和感兴。从他们的讽咏中,可以看到钟山魅力无穷的风韵情致,窥见南京城市变迁的大致轮廓,也能感受中国历史发展的跌宕风姿,时刻鼓舞着后人陟彼高阜,瞻望晴岚,创造新时代更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