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市中山陵园管理局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钟山资讯 > 要闻信息

《人民日报》整版报道南京梅花山
来源:中山陵园管理局  发布时间:2025-03-03 16:50  阅读次数:

一朵花读懂一座城。古都南京的早春,总是从东郊梅花山的枝头开始绽放。风还透着寒意,但几朵“粉红朱砂”却悄然挂上枝头,在风中轻轻摇曳。

于是,梅花山从冬天醒来,漫山遍野的梅花次第开放,红的朱砂、粉的宫粉、白的玉蝶、绿的绿萼……云蒸霞蔚,香雪如海。

于是,南京城也从冬天醒来,人们扶老携幼走向梅花山,穿行花海、笑靥如花。南京的春天,就这样热热闹闹地来了。

文化之花,绽放城市底蕴。梅花是一朵文化的花,南京是一座文化名城,花与城,因文化紧密相连。

梅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与兰、竹、菊并称“花中四君子”,寄托着人们对高洁品格的向往。千百年来,梅花以其凌霜傲雪的风姿、迎寒飘散的清香、经冬弥坚的品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象征。

南京的文化盛于六朝,南京有记载的植梅赏梅活动也始于此。“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南北朝诗人陆凯一首《赠范晔》,成为咏梅诗中较早的名篇。

到了唐宋,南京已成片植梅,诗人们赏梅咏梅,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昨日北湖梅,初开未满枝”,李白笔下的北湖,正是今日的玄武湖,湖畔的梅花在唐诗中摇曳生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这首《梅花》更是传唱了近千年。

梅花的淡泊清雅,颇与宋代文化气质相通,因此宋人咏梅诗词中名篇尤多。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卢梅坡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人歌咏的梅花,多与白雪、月色相伴,寒风中的一缕缕幽香沁人心脾。

及至明代,南京人在紫金山下的梅花坞赏梅咏梅、以梅会友,梅花诗会、梅花宴等渐成风尚。

千百年来,梅文化浸润着南京这座城,人们踏雪寻梅,诗意的审美体验与清雅脱俗的精神气节共同塑造了独特的城市文化。

革命之花,映照不屈精神。在严寒中顽强生长的梅花,与南京这座不屈的城市精神相通。

近代历史中的南京,经受过战乱、外敌入侵之苦,还曾遭受大屠杀的深重灾难。南京人民一次次顽强抗争,为这座城市赢来胜利和新生。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无数仁人志士,更是在这里写下壮丽篇章。雨花台,无数革命先烈英勇就义的地方。1927年后,在白色恐怖之下,共产党人坚持同反动派长期斗争,用鲜血浇灌着革命的花朵。在雨花台,仅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还有许多无名烈士长眠于此。新中国成立后,在雨花台烈士群雕的东侧山岗,人们陆续种下大片梅树。每年初春,人们徜徉于这片红梅的海洋,深情缅怀革命先烈。

梅园新村,当年中共代表团所在地。在抗战胜利后的内战阴云下,周恩来率领的中共代表团在这里坚持对敌斗争,从1946年5月进驻到1947年3月撤离,历时10个月。如今,梅园新村作为红色教育、青少年教育的一处重要基地常年开放,观众络绎不绝。

1982年4月,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将梅花定为南京的市花。1983年1月8日是周恩来同志逝世纪念日,在南京市召开的市花命名仪式上,市政府向全市300多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赠送了梅树幼苗,鼓励青少年像梅花那样坚强向上。

幸福之花,记录美好生活。年年初春,南京人都翘首期盼与梅花的约会。从寒风中的含苞待放,到悄然绽放的东风第一枝,再到漫山遍野的迎风怒放……人们探梅、赏梅、寻梅,与梅花共度一个个色彩缤纷的春天。

南京的赏梅胜地,除了东郊的梅花山,西郊的古林公园梅岭、南郊的雨花台梅岗等地同样游人如织。近年来,梅岗新种植了大片梅树,还修建起访梅亭、问梅阁、寒香轩等仿古建筑,花开时节香雪满树,梅影横窗,暗香浮动。许多年轻人来这里打卡拍照,定格下与梅花同框的青春瞬间。

换上古装、做好妆造,游客张萌置身梅花丛中,在摄影师唐辉的镜头里仿佛穿越了时光。唐辉近年经常来梅岗拍照,“梅树虬曲的枝干有着苍劲的生命力,希望能拍出它们独特的韵味。”唐辉说。

梅花山赏梅,从相沿成俗,逐渐发展为节日。1996年,首届南京国际梅花节举办,至今已办了多届,以花为媒、汇聚热爱。

梅花开五瓣,人们常说“梅开五福”,象征着福寿康宁、快乐吉祥。南京人珍爱这美好寓意,将梅花元素融入日常。人们把梅花含在口里——梅花糕形如梅花,入口时香甜软糯,是南京人喜爱的美食;人们与梅花相伴出行——南京地铁的标志以梅花为主体元素,梅香跟随市民的脚步越飘越远。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在这千树万树含笑的梅花中,南京城迎来了又一个美好的春天。

守一山梅林 续百年馨香。中山陵园管理局养护古梅林40多年如一日。早春,在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内的梅花山,走进一片梅林,枝节交错,各色花朵迎寒开放。树下的人们沉醉在清香中,享受这份独有的浪漫。

“这是一片100多岁的古梅林,它们每年如约开花,都是对我们全力养护的褒奖。”南京市中山陵园管理局园景园容处高级工程师李长伟介绍,梅花山总园面积约1500亩,山上植梅3.5万株,其中共有106株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梅树。自1978年启动梅园复壮工程开始,中山陵园管理局不断加大古梅林养护力度,40多年来始终如一。

梅树养护贯穿一年四季,如日常浇水、田间中耕、病虫害防治等,除去盛花期事项较少,其他时间段都需要精细管理。对于古梅树,养护花费的心力就更多。浇水频率是普通梅树的3倍;20天就要进行一次病虫害检查;在土壤湿润的梅雨季追肥促发须根;及时摘除会消耗大量养分的果实……“开花前还需要给古梅树进行特殊的剪枝,保证它们处于最适宜开花的状态。”李长伟说。

南京植梅历史悠久,为何百岁以上的梅树很难得?“一方面,古梅林养护难度较大,漫长历史中一些梅林的人工养护没有跟上;另一方面,南京历史上饱经战火纷扰,不少史料记载的梅林毁于战火。”中山陵园管理局园景园容处工作人员孙琴说,他们曾多次依照古籍寻找古梅林踪迹,均无功而返。

“因而我们更感到有责任守护好梅花山的古梅林。”李长伟说,“梅花山古梅林是全市现存最古老的梅树群,印刻着南京与梅花的深厚渊源。我们一定要久久为功,将古梅林守好,让这片梅花年年盛开。”

守一山梅林,续百年馨香。淡雅香气萦绕梅山,树下传来欢声笑语,又是平安祥和的一年。(本文来源:2025年2月28日《人民日报》第7版 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