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市中山陵园管理局网站
4月2日,“钟山学堂——文学大家走进文学馆”主题活动在钟山文学馆昭文斋举行。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张执浩携新作《传告后代人:中国古代诗人的15个关键词》莅临,举办“诗意栖居:中国古代诗人与钟山”阅读分享会,与读者分享诗歌于文明传承的重要性,共赏古代诗人生活图景与心灵版图,南京各高校学生及中山陵园管理局文博场馆研究人员积极参与。
“诗歌是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张执浩主席以一种新的视角,将古代诗人从遥不可及的诗坛拉入人间烟火。他以当代诗人的眼光回望古代诗人,展现出了一种温良体恤的态度,不仅仅聚焦于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那些流传千古的诗篇,更深刻地挖掘了他们作为“人”的真实面貌——那些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灵魂。
分享会上,张执浩主席从南京的文脉与钟山的文学意义切入,探讨中国古代诗人的共性经验、生存境遇以及诗歌创作的精神内核。他以其历史学背景和文学创作的跨界视角,为听众们提供了一种“将心比心”的理解方式,使古代诗人的形象在当代语境中重新鲜活起来。
提及自己的新作《传告后代人》,张执浩主席强调,这本书并非传统的鉴赏类文本,而是十五个关键词(如“漫游”“社交”)横向剖析诗人群体,揭示汉民族的精神底色。书中“将心比心”的共情写法,让读者从“他们为何写诗”而非“他们写了什么”的角度,重新理解诗歌背后的血肉之躯。
在分享会中,张执浩主席还用通俗而风趣的方式解读了当下热议的“AI是否能代替写作诗歌”话题。各类AI大模型对语言的冲击、对作家的冲击,都可能给我们带来忧虑,但鲜活肉身在场的语音、语调和情感,是来自我们内心所属的,是AI无法书写的。所以,在人工智能时代,诗歌仍具有其不可替代性。因此,诗歌成为人之为人的证明。
本次分享会不仅是一次新书推荐,更是一场关于“我们如何被诗歌塑造”的启蒙。张执浩主席以诗人的敏锐和学者的严谨,揭示了古代诗歌中蛰伏的民族精神密码:在苦难中保持诗意,在诗意中寻回自我。也许当下,正是回归诗歌——这一最古老也最鲜活的语言家园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