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市中山陵园管理局网站
“高志航、乐以琴、郑少愚、涅日丹诺夫、库里申科、罗伯特·肖特、罗伯特·亨利·莫尼……”走进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北麓的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中国、苏联、美国的4299名抗日航空英烈信息镌刻在31座英烈碑上,引人注目。这些陨落在中国战场的“飞鹰”,国籍、年龄、职务、背景虽不相同,但都“凝视”着一个高15米、顶端呈“V”形、象征胜利的纪念碑。
7月7日,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群众性纪念活动。(新华社)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空军将士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付出巨大牺牲,苏联、美国也派出成百上千名航空勇士与中国空军将士并肩战斗,共同书写捍卫人类和平事业的雄壮史诗。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正是这段历史的忠实记录者与守护者。
“与其亡国偷生,何如光荣战死”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是中国首座国际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馆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苏、美等国空军和航空战士在中国大地上联合抗击侵华日军的丰富史料。
进入纪念馆大门,一座名为“正义之神”的大型金色雕塑映入眼帘:三头六臂的“正义之神”跨坐在“飞天虎”上,手中的利箭直指长空。雕塑不远处的小广场上,80多年前与侵华日军在空中激战过的“正义之士”——来自中国各地、苏联、美国的五名飞行员雕像,环形排列,共同注视着一架战机模型。
“这位就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第一个击落日本飞机的中国飞行员高志航的雕像。”纪念馆工作人员窦若琪的介绍,仿佛打开时空之门,一段波澜壮阔的空中抗战史徐徐展开。
1937年8月14日,日军出动十多架轰炸机,在杭州笕桥机场投下炸弹,企图将中国空军为数不多的战机消灭在地面。时任中国空军第四大队大队长的高志航率队升空迎战,连续击落、击伤日军战机。
八一四空战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的首次空中大捷,打破了“日本空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士气。在同年10月进行的南京空战期间,高志航与队友并肩作战,击落十几架敌机。令人惋惜的是,1937年11月,在一次日军空袭中,高志航壮烈殉国。
走进A展厅,记者看到抗日航空英烈陈怀民的一副航空手套,这是展馆征集到的首批文物之一。1938年武汉四二九空战中,陈怀民在击落一架敌机后受到五架敌机围攻,飞机油箱被日军击中。本可跳伞求生的他毅然驾机撞向敌机,与敌人同归于尽。
阎海文英烈的故事亦令人动容。1937年8月17日,阎海文在完成轰炸任务返航时,他的战机被敌高射炮击中。跳伞后,他被风带向日军阵地,旋即被敌人包围,但他宁死不降,用手枪连续击毙日军数人,在“中国无被俘空军”的呐喊中,用最后一颗子弹自戕殉国,年仅21岁。
7月7日,观众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参观英烈碑。(新华社)
记者在展厅中还看到这些“空中战鹰”年轻时的留影。他们年轻、阳光、帅气,一些人家境优越,本有外出“避战”能力,甚至不少人此前已在海外留学、生活。然而,当中华民族面临危难时,他们毅然选择回国参军,最终献出宝贵生命。在展示的一封封家书前,“与其亡国偷生,何如光荣战死”“假如我为国牺牲,那是尽了我的天职”等内容,令很多参观者驻足良久、眼含泪光。
据统计,目前纪念馆英烈碑上已知年龄的中国抗日航空英烈中,年龄最大的55岁,年龄最小的仅15岁,平均年龄26.1岁。
伸出援手,并肩战斗
在航空装备数量与技术均处劣势的局面下,中国空军以“誓死报国不生还”的决绝奋勇迎敌,极大鼓舞着全民抗战的决心。然而,几次大战下来,中国空军库存飞机急速消耗殆尽、有经验的飞行员也大量陨落,空中战场形势危急。
“就在这危难时刻,苏联率先向中国伸出援手。1937年11月22日,苏联援华航空志愿队在南京与日本侵华航空队首次交战。”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缪磊介绍,在保卫南京的空战中,中国空军与苏联援华航空志愿队并肩战斗,写下可歌可泣的雄壮史诗。
涅日丹诺夫·尼古拉·尼基福罗维奇是首位在对华援助空战中牺牲的苏联抗日航空英烈。他驾驶伊-16单翼战斗机与日军作战,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据统计,1937年至1941年,苏联向中国提供贷款和1200多架飞机及航空器材,派出2000多名志愿飞行员先后来到中国,并帮助中国训练飞行员,累计有200多名苏联志愿援华飞行员牺牲在中国战场。中苏空军除保卫南京外,还在武汉、南昌、徐州、兰州、重庆、成都等空战中并肩战斗,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1941年,苏联援华航空力量被抽调回国参加卫国战争,加之日本在战争中投入零式战斗机,中国空军一度损失惨重。在这关键时刻,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飞虎队秘密援华,为中国抗战开辟了一条“空中生命线”。
“在中国物资通道被全面封锁时,中美飞行员共同开辟的‘驼峰航线’成为世界航空运输史上的壮举,支持中国抗战走向最终胜利。”窦若琪介绍,随着飞虎队来到中国以及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援华的形式与范围不断扩大,中国空军力量得到显著提升,在配合地面作战的同时,逐渐夺回制空权。
据统计,2000多名美籍飞虎队队员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献出宝贵生命,其中超过一半的人都牺牲在“驼峰航线”。记者在展厅采访时了解到,早在1932年爆发的淞沪抗战中,来自美国波音公司的试飞员兼教练员罗伯特·肖特主动升空迎击日本战机,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7岁。
守护记忆,传播和平
走出展厅,拾级而上,来到肃穆的公墓区,记者看到,英烈碑前摆了很多鲜花,几名工人正在碑身上更新、补刻部分抗日航空英烈信息。
两名参观者在瞻仰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新华社)
“英烈碑上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关系着一个具体的家庭和一段值得被永远铭记的伟大历史。我们有责任让这段国际社会协作抗战的历史,得到更准确、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馆长薛莲说。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的前身是航空烈士公墓,始建于1932年,纪念展厅于2009年建成并对外开放。为更好守护抗战记忆,纪念馆持续挖掘史料,多次对英烈碑上的信息进行勘误与补刻。2017年,美国籍抗日航空英烈杰克·W·哈梅尔的亲友参观纪念馆时,发现馆内英烈碑上没有哈梅尔的名字,向纪念馆表达了补刻的愿望。经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及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积极协调,成功找到哈梅尔更多资料佐证,符合补刻姓名条件,于2024年9月3日正式补刻。
2024年以来,纪念馆进一步在网上公布已掌握的抗日航空英烈名录,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线上发布名录后,纪念馆与近160位英烈亲属取得联系,收集、整理100多位英烈照片与详细资料。截至目前,纪念馆已考证、完善、补刻、勘误抗日航空英烈信息三批次51人。”窦若琪说。
今年5月7日,纪念馆公布了首批18位苏联籍抗日航空英烈的更新信息。在本次活动现场,苏联籍抗日航空英烈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奥列霍夫的亲属以视频致辞形式讲述英烈相关事迹,表达对纪念馆的感谢和对中俄人民友好交往的支持。这名航空英烈的亲属是该馆联系到的第二位苏联援华航空英烈的亲属。
另一位苏联籍抗日航空英烈斯米尔诺夫·谢尔盖·德米特里耶维奇的亲属德米特里·普加乔夫在给本报记者的书面回复中说:“德米特里耶维奇是我祖母的兄弟。虽然我并没有见过他,但当我在照片上看到纪念馆英烈碑上他的名字时,我流泪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愫把我和他联系在一起。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这些烈士的尊重和关注令我深受感动。”
钟山的松柏长青,象征着英烈精神永恒;紫金山的云海奔涌,激荡着和平发展呼声。在历史的天空中,那些翱翔的“飞鹰”从未远去。他们的故事,必将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
稿源|《参考消息》记者陆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