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市中山陵园管理局网站
作者 : 金雪梅
在2025年江苏的体育盛事“苏超”掀起全省狂热之际,人们的目光纷纷聚焦于足球场上江苏“十三太保”的热血拼搏,“南哥之争”“楚汉之争”“盐水鸭大战水蜜桃”“谁是十三妹”......网络上关于“苏超”的热梗频频爆火。
其实,无论冠(南)军(哥)是谁,都是大江苏的骄傲,毕竟“比赛第一,友谊第……”
在赛事之外,江苏的文旅宝藏——南京钟山,正以其独特的魅力,静候八方来客,为这场体育狂欢增添一抹别样的文化底色。
山在,大地在,岁月在;
穿过长三角,去翻山,去悦己
一起来认识这座长三角生态“仙”山
↓↓↓
山,是大自然掀起的缓慢的浪
古人说:
山像恋人——“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罗。”
山为知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山若画境——“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山像时光——“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山是归处——“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我却总觉得这句话更为贴切一些:
“山,是漫长地质年代里变化极其缓慢的浪。”
长三角,起源于长江与海洋交汇作用形成的冲积平原,从曾经的“鱼米之乡”“富饶之地”到今天的“世界级城市群”“中国第一大经济区”,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山脉,地球的瑰丽脊梁,无论是在塑造地貌景观,还是在影响气候、生态和人类文化的发展上,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粗略统计,长三角区域叫得出名字的重要山脉就有30余座,山岳更是数不胜数,与丰富的水资源一起,构建起了长三角现今丰富的城市骨骼和生态脉络。
作为长三角的主要山脉之一,宁镇山脉是中国地质研究最早、最详的山地之一,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地带的南京、镇江之间,植被类型主要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区域内还有众多野生动物,是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对区域的生态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宁镇山脉山势走向略呈东西向向北突出的弧形,西起南京市江宁区青龙山,经句容市、镇江市丹徒区、镇江市城区、丹阳市境内,东止武进县孟河镇黄山,绵延100公里,属低山丘陵,地势西高东低。山脉北侧沿长江有幕府山、栖霞山等,多临江而立,地势相对较低;中间有紫金山、宝华山等,山体较为高大;南侧有青龙山、汤山等,地形相对平缓。它串联起了江苏境内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旅游观景,促进了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
宁镇山脉的最高峰,就是紫金山头陀岭,海拔448米。紫金山古称钟山,历来被认为是南京地区群山之首,形成年代极为久远。
在侏罗纪末、白垩纪初(约一亿年前),燕山运动初步奠定了中国东部的现代地貌,形成了宁镇山脉。到了大约1000万年前,南京段长江、秦淮河、金川河、滁河才相继形成。一万年前,上一个冰河期刚刚结束,紫金山还是茫茫水域中的一座小岛,在6000年前,长江的入海口在南京东面,被地质学家命名为“南京湾”。那时的上海、苏州和无锡一带都还在浩荡江水之下。后来,随着长江下游的泥沙冲击堆积越来越多,长江两岸平原渐渐成型,太湖流域出现了泻湖平原,而长江入海口逐渐向东海延伸,南京这片陆地逐渐出现,沧海变桑田。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彼时的紫金山紧贴长江,南京地区湖泽遍布,古秦淮大湖覆盖了现今的鼓楼、秦淮至江宁一带。而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长江南部河岸北拓,以及古秦淮大湖的泥沙淤积、萎缩干涸,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地区结构。
紫金山:从景观“高颜值”到生态“高价值”
人类文明的蓬勃发展,终是在这片万年前的汪洋上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并不断激发出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一域风光 共生美学。长三角从隔山相望到深度融合,从毗邻而居到携手共进,一体化发展给长三角文旅产业带来了流量的互通,更带来了质量的提升。
【上海、南京、杭州、合肥风景拼图】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紫金山。从绿水青山“高颜值”到金山银山“高价值”,南京人和这个城市、这座山总是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的。
今日的紫金山,是“山、水、城、林”浑然一体的最佳代表,其生态优良、人文底蕴丰厚、科技资源富集,拥有森林3.4万余亩,森林覆盖率76.8%,名胜古迹200多处,是“中华城中人文第一山”。作为南京地区最具生态价值的宝藏打卡地,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森林生态为各类动物栖息、繁殖提供了理想场地。
据统计,紫金山区域内有植物1000余种,动物1600余种,其中国家级保护植物26种,国家级保护动物32种,古树名木1320株,占南京市古树名木总量的63.2%。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与优美的森林环境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共同塑造了南京市这座山水城林兼具的“自然博物馆”。
从“候鸟”变“留鸟”。自2021年起开始推行紫金山林长制以来,景区坚持把加快构建林长制作为生态保护中心任务。多年以来,紫金山持续推进“山、水、林、湖”系统治理,着力提高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奠定良好的生态基底,积极贡献“紫金山力量”。
近年来,景区立足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全民共享生态文化空间的目标愿景,在保护生态、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打造了一系列文化新地标,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文旅体验。无论是漫步在山间小径,欣赏自然风光;还是参观历史遗迹,探寻钟山文脉;亦或是走进文化新地标,体验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融合,钟山都能为游客带来一场难忘的文旅盛宴,让他们在文化旅游的双重滋养下,度过一段充实而美好的时光。
人加上山,就变成了“仙”
人加上山,就变成了仙,当一座山有了人类的痕迹,就逐渐有了灵气。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社会名流纷至沓来,或抒发壮志情怀、闲情逸致,或书写山河之美、人文之胜,为紫金山增添了无数笔的浓墨重彩。
紫金山——长三角的山,是一部江南生态微缩史诗。
春有早梅染透山脊,夏有浓荫遮断炎日,秋有银杏给山披金,冬有残雪在枝头缀玉。
它不教人生畏,却让人想亲近。忽然懂得,生在江南何其有幸,所谓“山水江南”,原是山与水把温柔,都酿成了人间的烟火与诗意。
一起漫游长三角吧,读懂中国生态版图上的江南注脚。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900多年前,王安石乘船从南京到扬州,大概需要2-3天,换到今天,一个小时高铁就能到达。作为我国交通最发达的地区,三省一市在原有的山水框架内筑路架桥,周行八方,持续完善交通骨架,协同建设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半小时通勤圈、1小时生活圈、3小时高铁圈,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间基本实现城际客运高频次1至1.5小时快速通达,让江浙沪皖的人利用周末的时间便可拥有一段完美的旅程。
【长三角高铁“超级环线“”】
刘慈欣在短篇小说《山》里写道:“山是漫长地质年代里变化极其缓慢的浪。”它在一次次的地壳运动中崛起与沉降,记录着过往岁月的沧桑。四季更替,草木枯荣,但山在,大地在,岁月也在,包容的紫金山接受着我们对它的一切依恋,看那些林间活跃的生命,在这里定居、繁衍,看那些历史的印记,在这里生根、发芽。
长三角生态坐标体系中的紫金山,正以温柔之姿,绘就共生诗篇。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向山里走去,在这里徒步、旅行、探索自然、探秘天文,让文明从一代人流向下一代人。
翻山越岭,聆听山语,
遇见人生第100座山,
漫步山林间,
万物与我都是自由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