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市中山陵园管理局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资讯

沁芳春景|探寻贾宝玉的红楼幽梦
来源:中山陵园管理局  发布时间:2025-03-14 16:05  阅读次数:

春的笔触轻轻一挥,便有了鲜活的色彩。梅花山处,暗香浮动。抬眼望去,不远处红楼艺文苑展露新颜。园内湖水悠悠,波光粼粼,倒映着岸边初绽新绿的垂柳。亭台楼阁错落其间,飞檐斗拱在日光中勾勒出古朴的轮廓。红楼艺文苑以《红楼梦》前80回中有关章节内容为蓝本,用植物与造景勾勒出大观园的意境,建成十二个意境单元。漫步其中,总能遇见贾宝玉的影子。

贾宝玉出生于封建贵族家庭,从小生活在脂粉堆里。他的性格既有对世俗的叛逆,又饱含对生命与情感的深刻体悟。他厌恶功名利禄,对传统的读书做官那一套不屑一顾;他怜香惜玉,欣赏每一个美好女性身上独特的光彩。

红楼艺文苑“太虚幻境”的牌坊下,雾气缭绕中“假作真时真亦假”的联语若隐若现,恰似宝玉矛盾人生的开场白。

那一日,宁府中花园内梅花盛开,馥郁芬芳,贾母兴致颇高,众人便一同前往赏梅。宝玉在这热闹的氛围中,渐渐困倦,便随秦氏去歇息。刚踏入上房内间,一幅《燃藜图》映入宝玉眼帘,旁边还挂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达练即文章”的对联。宝玉本就对功名利禄的东西极为反感,顿时心生厌烦,脱口而出“快出去”,尽显对封建礼教的叛逆。

随后宝玉在秦氏房中惚惚睡去,进入了太虚幻境。在这里,他看到了金陵十二钗的判词,这些判词暗示了众多女子的命运结局。他虽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深意,但却有一种冥冥中的感应。此时的宝玉,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又不谙世事。他在太虚幻境中的所见所闻,是他对世间百态和命运无常最初的认知。警幻仙姑称他为“意淫”之人,这里的“意淫”并非世俗意义上的淫秽之念,而是一种对世间美好女子的敬重、欣赏和怜惜。宝玉在日常生活中对身边的女子关怀备至,对待每一个姐妹都怀着一颗赤诚的心。

三月的春风漫过“沁芳钓台”,花瓣落满青石。此时“西厢记妙词通戏语”变得具象化了。“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携《西厢记》与黛玉并肩而坐,落花沾衣也浑然不觉。在封建礼教森严的家庭中,读《西厢记》这种被视为禁书的书籍,是对传统礼教的公然挑战。然而,他不愿被封建家庭的规范所束缚,只想在大观园里寻找属于自己的自由和快乐。此时的宝玉,性格中的叛逆和对自由爱情的渴望逐渐清晰。他不愿遵循封建家庭为他安排的道路,渴望在情感世界中寻找真正的共鸣。

他脱口而出的“倾国倾城貌”,惹得黛玉眼波流转,假意嗔怒却藏不住耳尖绯红,这是两个灵魂在文字中的初次共鸣。如今红楼艺文苑内的雕塑定格了这一刻:黛玉手中的书卷半阖,宝玉衣襟兜着桃花,柳丝轻拂过他们交叠的衣袖。让人忍不住想起宝玉攒下的胭脂膏子——那些被父亲斥为“精致的淘气”,原是最动人的少年心事。

宝玉不仅在情感上追求自由,在文化艺术领域也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追求。他的性格中充满了对美的欣赏和热爱。在大观园里,宝玉积极参与诗社活动,与姐妹们一起吟诗作词。他的参与并非追求“禄蠹”式的功名,而是对诗意生活的向往。诗社活动中,宝玉的创作主题多围绕自然、情感与生命,展现了对人性本真与艺术纯粹性的追求。这种“无用之用”恰是对封建功利价值观的颠覆。

秋爽斋的海棠诗社,是宝玉的精神避难所。他盯着探春的起社帖,急得在廊下转圈,待黛玉写下“半卷湘帘半掩门”,竟欢喜得碰翻茶盏。他焦灼踱步、碰翻茶盏的憨态,暴露出对诗意生活的珍视,这种对美的纯粹追求,被“海棠吟社”的造景定格。“海棠吟社”院落中海棠含苞,芭蕉滴翠,白墙山影,各式花窗,典型的江南小院的园林布局,点出了“海棠吟社”的意境主题。

宝玉在诗社中的表现也体现出他对女性的尊重和平等对待。他并不因为自己的男性身份而轻视女性的才华,他与姐妹们相互切磋、共同创作。虽然宝玉的诗才可能并非最为出众,但他非常享受这种与姐妹们一起吟诗弄文的氛围。

芦雪庵联诗,宝玉落了第,被罚去栊翠庵乞红梅。他明知妙玉孤僻,仍执意叩响栊翠庵的门。宁触妙玉冷眉,也要成全诗社风雅的情致。“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这不只是为诗社折梅,更是对精神知己的追寻。如今的红楼艺文苑里,“栊翠分花”的红梅林中,宝琴雕像身后的梅枝斜逸,暗香浮动,仿佛还能听见宝玉吟诵《访妙玉乞红梅》的诗句。

当三月的细雨飘落,柳枝抽出嫩芽,红楼艺文苑被春意温柔笼罩。从“太虚幻境”的缥缈,到“沁芳钓台”的落花,从“海棠吟社”的雅集,到“栊翠分花”的红梅,每一处景致都映照出《红楼梦》中那些永恒的情感与哲思。游人漫步其中,仿佛能感受宝玉对自由的渴望、对美好的珍视和对诗意的追求。夕阳洒下金色余晖,湖面波光粼粼,花瓣随风飘落,轻拂过游人的衣袖。此刻,无需追问结局,风中摇曳的花影,便是诗意人间最美的注解。(文字:黄梦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