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市中山陵园管理局网站
文字 王丽萍
孑遗植物又称植物界的“活化石”,这样一个连名字都透露着神秘感的植物类群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呢?
银缕梅
而他们又与长三角地区、与钟山风景区有着怎样的奇妙际遇与历史渊源呢?
01
孑遗植物的“生命密码”
The "Genetic Code" of Relict Plants
北半球早第三纪时期(距今约6500万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曾经维持了大量中高纬度及环北分布的植物物种。大约从渐新世早期(距今约3400万年)开始,由于气候变冷,这些物种为了生存繁衍逐步向低纬度退缩,到了晚第三纪至第四纪期间(距今约260万年),进一步向南退到东亚、北美和欧洲西南部这三大冰期避难所区域。
银杏
这些曾在第三纪环北连续分布,而目前仅留存于上述三个区域的物种被称为第三纪孑遗植物,孑遗植物的近缘类群多已灭绝,大部分为单科或单属种植物,多被列入我国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名录或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收录。
与欧洲和北美相比,东亚地区在第四纪冰期仅形成有限的冰川覆盖,加上中国南方地区分布有众多的高山和峡谷,缓冲了剧烈的气候波动,为物种原地存留提供了长期稳定的生境。此外,由于没有阻碍植物向南迁移的地理屏障,第三纪孑遗植物在我国南方地区的灭绝率较低,从而使得中国成为许多第三纪孑遗植物的“避难所”,物种幸存繁衍至今。
秤锤树果实
银缕梅
长三角,位于中国长江的下游平原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符合众多第三纪孑遗植物的偏好的气候条件,银杏属、水杉属、金钱松属、秤锤树属、银缕梅属等的孑遗植物均在长三角地区“安家落户、繁衍生息”。
02
孑遗植物银缕梅与钟山风景区的“历史渊源”
The "Historic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Relict Plant Parrotia subaequalis and Zhongshan Scenic Area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银缕梅属植物银缕梅(Shaniodendron subaequale),与钟山风景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银缕梅为金缕梅科银缕梅属的落叶小乔木,在中国最早在长三角地区江苏宜兴被首次发现,是中国华东地区特有的珍稀树种,属于国家Ⅰ级濒危保护植物,同时也被IUCN列为极度濒危物种。最早由南京中山植物园的植物学家沈隽教授于1935年在江苏宜兴铜官山采集到该物种果枝标本。
在20世纪90年代邓懋彬等学者重新在宜兴善卷洞采集到花枝标本,结合植物分子学研究证据将该物种置于银缕梅属。该属内它唯一的“姐妹花”是伊朗银缕梅(Parrotia Persica),又称“波斯铁木”,分布在伊朗北部的厄尔布尔士山脉,与银缕梅二者呈典型的东亚-西亚孑遗间断分布。
银缕梅为窄域分布的濒危保护物种,其野生居群现孑遗在我国的华东地区,钟山风景区内的中山植物园有迁地保护(易地保护)种植。
03
钟山风景区的“孑遗植物家底”
The"Living Fossil Heritage"of Zhongshan Scenic Area
为了拓展濒危植物的生存空间,植物迁地保护作为植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重要辅助措施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措施。
金钱松
钟山风景区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众多孑遗植物提供了理想的迁地保护环境。景区内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土壤类型丰富,为不同生态需求的孑遗植物创造了适宜的生长条件。
落羽杉
多年来,景区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目标,在园林养护精细化目标上持续发力,为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银杏(Ginkgo biloba)、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北美鹅掌楸(Liriodendron tulipifera)、秤锤树(Sinojackia xylocarpa)等多种孑遗植物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在这里,水杉、银杏等多种孑遗植物得以蓬勃生长,水杉作为一种古老的孑遗植物,其高大挺拔的身姿在景区内随处可见,为景区增添了一份古朴与庄重。银杏则以其金黄璀璨的秋叶,成为景区秋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迁地保护方面,景区投入了大量的专业力量和人物资源。通过与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采用先进的培育技术,对一些孑遗植物进行保护和培育,提高了其存活率和适应性。秤锤树就是其中的成功案例,最初秤锤树的种子由于其木质化的坚硬果皮和胚的发育不完全或某种物质的抑制在自然状态下种子萌发极其困难,且野生种群数量稀少。景区通过科学的引种驯化和保护繁育,使得秤锤树在景区内广泛栽培并形成自然更新群落,尤其是位于明孝陵金水桥附近的一株,于1998年被列入《南京市古树名木名录》,是目前南京市最大的秤锤树。每年4月,石象路旁那株满树繁花的秤锤树,雪白玲珑的花朵总是让人不忍驻足,不仅有效保护了这一濒危物种,还为游客呈现了出远古植物的自然之美。
秤锤树花朵
04
钟山风景区孑遗植物独特的景观效果
The unique landscape effects of relict plants in Zhongshan Scenic Area
孑遗植物的历史价值、科研价值、生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而钟山风景区内的孑遗植物与其他植物、山水、建筑等景观元素相互融合,却形成了丰富多样且独具特色的景观风貌,是长三角地区少有的孑遗植物景观价值充分发挥的典范。
明孝陵三号门燕雀湖沿岸的水杉,夏季郁郁葱葱,秋季斑斓多彩,与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 )、池杉群植(Taxodium ascendens ),在周围燕雀湖、紫金山的映衬下,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自然画卷。
银杏是石象路“最美600米”秋色叶景观的骨干树种之一,每到秋季,金黄的银杏叶片与庄严肃穆的石象生相互映衬,碰撞出古老岁月里的时光通道,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拍照留念。灵谷景区无梁殿周围的一株古银杏,已有690多年的树龄,是景区内树龄最大的古树名木,堪称“银杏王”,每到秋天,站在树下仰望,我们着实与古人同赏了一把同色之景。
孑遗植物在钟山风景区的保护与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还为景区的景观建设带来了独特的效果。这些古老的植物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的存在为景区增添了一份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
此外,景区还充分挖掘了孑遗植物的文化内涵,通过设置科普展示牌、举办主题活动等方式,向游客宣传孑遗植物的知识和保护意义,增强了游客对这些珍贵植物的认知和保护意识,使孑遗植物成为了景区生态旅游和科普教育的重要载体。
钟山风景区在长三角地区孑遗植物的迁地保护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通过科学的保护措施和合理利用,不仅为这些古老的植物提供了新的生存空间,还实现了生态效益与景观效果的双赢,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在未来的发展中,钟山风景区有望继续在这片土地上书写更多关于孑遗植物保护与景观建设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