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市中山陵园管理局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资讯

孙中山与航空救国
来源:中山陵园管理局  发布时间:2025-06-23 10:05  阅读次数: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但他是中国近代航空事业的奠基人却鲜为人知。


游历欧美 思想萌生


早在辛亥革命前,孙中山游历英、法、美、日等国时,就特别重视各国在国防建设方面的经验。他耳闻目睹西方国家飞机的诞生和发展,并预见到飞机将在军事、经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莱特兄弟驾驶飞机“飞行者1号”飞行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架带有发动机的飞机。同年127日,莱特兄弟驾驶他们制造的飞机“飞行者1号”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基蒂·霍克海岸斩魔山的沙丘上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持续的、有动力的、可操纵的飞行。


在航空事业初期,飞机已在交通、军事等领域崭露头角,各国竞相发展航空,特别是军用航空。1909年,孙中山赴欧洲英、法、德各国筹款。其时欧洲各国正举行航空竞赛,他目睹这些航空盛举,加深了对飞机的认识。1910年墨西哥发生革命战争,交战双方首次采用飞机作战。美洲各地报纸竞相报道,当时孙中山曾先后到美国、加拿大旅行,耳闻目睹飞机发展的各种新闻,使他更相信飞机将成为有用的新式战争武器。


美国军事家荷马李发表《飞机在战争中的作用》一文。孙中山阅读后,于1910117日从槟榔屿致函荷马李:“你对飞机在战争中用途的见解,我已一再拜读,至为赞佩……你忽略一事:飞机和飞船(可操纵气球)能作极好的摄影,有助于指挥官准确判断敌情。”


孙中山复美国同盟会员萧汉卫函件


1911年9月14日,孙中山复函美国同盟会员萧汉卫,说到飞机对行军的重要,“飞机一物,自是大利于行军”,并慨叹无立足之地建设航空。191112月下旬,孙中山致函海外革命党人阮伦,勉励他们协助建立飞船队,以为国家出力。


孙中山亲笔题词“航空救国”


孙中山顺应历史潮流,倡导“航空救国”,其实质就是用当时的高新科学技术来振兴中华,改变旧中国贫困落后的面貌。“航空救国”作为一种思想,在当时已经融入孙中山军事战略思想和建国方略指导思想之中,也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兴办航校 培养人才


兴办学校,培养航空人才,为建国兴邦服务,这是孙中山“航空救国”思想的核心。早在辛亥革命以前,他就在国外开始培训航空人员,有的航空学校或飞行训练机构是在孙中山亲自指导关怀下兴办的,有的则是在孙中山“航空救国”思想影响下兴办的。


孙中山复同盟会会员李绮庵函件


19103月,孙中山抵达美国檀香山成立同盟会分会,倡议当地华侨筹设飞船(即飞机)公司,自造飞机,并鼓励当地华侨青年学习飞行技术。1911531日,孙中山复函同盟会会员李绮庵,指出:“飞船习练一事,为吾党人材中之不可无,其为用自有不能预计之处,不独暗杀已也,兄既有志此道,则宜努力图之”。不久,李绮庵呈文孙中山,准备在美国成立公司,招股10万元,以购买飞机,聘请飞行教官,培训飞行员及维修人员。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赴日本重组革命力量,建立中华革命党,把培养航空人才、建立空军力量作为重要工作。为此,孙中山特派林森赴美,选拔青年,到美国寇蒂斯航空学校学习。19154月,孙中山在日本滋贺县近江八日市创办“中华革命党航空学校”。当时旅美、加、日等各地留学生及华侨青年闻风前来报名投考革命党航校有近140人,后经考试录取40人,其中机械班10人,飞行班30人。航校聘请日籍教官和美国顾问进行航空人才的培养。学校经费来源除了党外援助和贷款外,还得到了日本友人梅屋庄吉的大力帮助。1916年,受训的学员奉命编入华侨义勇军飞行队,回国参加了讨袁斗争。


192011月,孙中山在广东再次成立军政府,复任大元帅,成立航空局。同年冬,杨仙逸奉孙中山之命选拔周宝衡、陈卓林、黄秉衡等人在美国进行航空训练,并让黄光锐、余玉华等人继续进行深造。这批人先后回国,大都成为空军的骨干和领导人。


广州大沙头航空学校营区


19249月,孙中山大元帅府在广州创办广东军事飞机学校,后改称广东航空学校。广东航空学校先后选派丁纪徐、黄毓全等教官及毛邦初、常乾坤、王叔铭、张廷孟等学员30多人赴苏联学习。


孙中山创办的航空学校培养了大批航空人才,这些人后来成为空军的中坚力量,在东征、北伐及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孙中山深知必须建立中国的航空工业。他还极力倡导华侨青年投身航空工业。冯如、杨仙逸等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1909年冯如等华侨青年设计制造的飞机


在孙中山的感召下,1908年开始,冯如先后约同黄杞、张南、谭跃能、朱竹泉、司徒壁如等人,在奥克兰集资创办了“广东制造机器厂”,进行飞机的研制。1909年冯如等华侨青年设计制造的飞机,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同年923日,美国《旧金山观察者报》在头版位置以《东方的莱特在飞翔·自制的双翼飞机》为题报道了冯如制造飞机和试飞的经过。1911322日,冯如谢绝美国的重金聘请,率助手携飞机和设备乘船抵达香港并转道广州,在燕塘创办广东飞行器公司。


192011月,孙中山再次在广州组建政府,在大元帅府下设航空局,恢复了飞机修理厂,1922年改为飞机制造厂,厂址在大沙头红楼,任命大元帅府航空局局长杨仙逸兼任厂长。1923年,杨仙逸仿造J.N.-4型飞机主持设计制造出第一架飞机。810日,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视察广东大沙头航空局并主持试飞典礼。参加试飞典礼的观众提议将该飞机命名为“乐士文”号,此名为宋庆龄在美国留学时的英文名字。


试飞典礼后孙中山、宋庆龄在飞机前合影


具有远见卓识的孙中山把航空事业与革命军事紧密地联系起来,他多次强调:“有了飞机,革命将取得胜利。”他倡导“航空救国”,说明他深刻认识到航空力量对于开展革命的重大意义。


在发展航空工业的同时,孙中山力主建立装备精良“不败之空军”,把空军建设作为国防计划体系的重要部分。192178日,孙中山致廖仲恺函中,叙述所拟著的《国防计划》一书,其内容要目共62项,其中有关航空和空军建设的就有9项:


1、各地军港、要塞炮台、航空港之新建设计划。

2、发展航空建设计划。

3、举行全国国防总集员令之大演习计划和全国空、海、陆军队国防攻守战术之大操演。

4、向列强定制各项海、陆、空新式兵器,如潜水舰、航空机、坦克炮车、军用飞艇、汽球等,以为充实我国之精锐兵器和仿制兵器之需。

5、聘请列强军事专家人员来华教练我国海、陆、空军事学生,及教练国防物质技术工程之意见计划书。

6、组织海、空、陆军队之标准。

7、我国之海军建舰计划,航空建机计划,陆军各种新式枪炮、战车及科学兵器、机械兵器建造计划。

8、训练不败之海、陆、空军军队大计划。

9、列强之远东远征空、海、陆军与我国国防。


由此可见,孙中山对发展航空事业、建立空军,早已深思熟虑,胸有成竹。上述9项要目,可以视为孙中山倡导的“航空救国”基本纲要。


19245月,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创建训示中明确指出:“自航空机参加战斗序列后,在国际主权划分言之,往昔所争领土领水,今有航空之划分,……就其效力而言,已打破兵舰、潜艇、战车之偏枯性能,极控制三界之能事。故欲因应现代国防之需要,非扩充空军力量不为功。”


孙中山倡导的“航空救国”深入人心,增强了中国人的航空意识,深受人民大众的拥护。在中国航空史上,孙中山最早系统提出将航空技术应用在军事、经济等领域,他是我国近代当之无愧的航空事业奠基先驱。


图文|王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