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市中山陵园管理局网站

中山陵景区
景区简介
中山陵位于钟山中茅峰南麓,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陵墓于1926年1月动工,1929年春主体建筑竣工,同年6月1日举行奉安大典。此后工程继续进行,直至1931年底全部完成。中山陵占地两千亩,依山而筑,前临平川,后拥青嶂,气势磅礴,平面呈“自由钟”形。陵寝建筑中轴对称,从牌坊、墓道、陵门、碑亭到祭堂、墓室平距700米,高差70米,有392级石阶和平台10个,全部用白色花岗岩和钢筋水泥构筑,覆以蓝色玻璃瓦。中山陵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陵寝附近尚有音乐台、行健亭、光化亭、流徽榭、藏经楼等多处纪念性建筑。
主要景点

  光化亭是中山陵纪念性建筑之一,位于中山陵东面小山阜上。该亭建于1931-1934年,刘敦桢建筑师设计,福建省蒋源成石厂承包建筑,是用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时华侨的赠款建造的。亭的屋脊、屋面、斗拱、梁柱藻井等全用大理石雕成,花纹至细,刻工至巨,为中山陵园亭中最精美之建筑。

   行健亭坐落在中山陵西南隅道路旁,中山陵陵墓大道与明陵路相接处,以便前来谒陵的游人驻足休憩。红柱蓝瓦的行健亭,在蓊郁的树木之间,显得格外夺目。行健亭由广州市政府捐建,著名建筑师赵深设计,王竞记营造厂承建,1933年夏落成。
  行健亭为方形,边长为9.3米,高12米,重檐攒尖顶。亭的每个角有4根支柱,4个角共根柱,均饰以红漆。行健亭为钢筋水泥构筑,外形美观,坚固实用。亭内横梁、额枋、藻井、雀替都饰以彩绘,两重亭顶均覆以蓝色琉璃瓦。在万绿丛中的行健亭,恰如一枚彩色斑斓的明珠,光彩熠熠,生辉不已。行健亭四周,设有水泥栏杆,高40厘米,可供游人坐憩。“行健”二字,出自《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流徽榭坐落在中山陵至灵谷景区沿路南岸,又名水榭。这里三面临水、碧水如镜,凭栏远眺,风景别致,是中山陵纪念性建筑之一。
  

   在中山陵所有纪念建筑中,仰止亭是唯一一座由个人捐赠的建筑。仰止亭坐落在流徽榭北面小山丘下。此山丘叫梅岭,本无景致,恰好叶恭绰先生写信给陵园,表示 愿意捐资5000元建造一座纪念亭。遂于1930年9月开工,由光华亭的设计者刘敦桢教授设计,陶馥记营造厂承建,至1932年秋落成。之后,叶恭绰亦葬 此亭西侧。

   中山陵园广场的正南方有一座八角形石台,内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镶苏州金山石。台分三层,每层围以石栏,台上那尊双耳双足的紫铜宝鼎,重有万斤,即为孝经鼎,是中山陵纪念性建筑之一。此鼎铸于 1933年秋,由广州中山大学全体师生和当时的中山大学校长、国民党元老戴季陶捐赠。鼎一面铸有“智、仁、勇”三个字,是中山大学校训。鼎内竖有一块六角形铜牌,上刻戴母手书《孝经》全文。

  中山陵音乐台位于中山陵博爱广场东南方,建于1932年至1933年,占地面积约为4200平方米,由关颂声、杨廷宝设计。音乐台平面为半圆形,圆心处建造舞台。台背部建弧形大壁,以汇集音浪,壁顶端雕回龙花纹。台前边缘有三层波纹形层梯。台下紧围前沿,一汪月牙形睡莲池,池底有伏泉,水甚清澈,终年不涸。池前依坡就势,修整成以50米为半径的半圆形盆状大草坪,放射形直道与半圆形圈道使之分割成12块小扇形草坪。整个精美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是中山陵重要的纪念性建筑之一。
   近年来,南京森林音乐会、钟山假日音乐会常在此举行,使得中山陵音乐台成为名副其实的户外音乐圣地。

   中山陵位于钟山中茅峰南麓,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陵墓于1926年1月动工,1929年春主体建筑竣工,同年6月1日举行奉安大典。此后工程继续进行,直至1931年底全部完成。中山陵占地两千亩,依山而筑,前临平川,后拥青嶂,气势磅礴,平面呈“自由钟”形。陵寝建筑中轴对称,从牌坊、墓道、陵门、碑亭到祭堂、墓室平距700米,高差70米,有392级石阶和平台10个,全部用白色花岗岩和钢筋水泥构筑,覆以蓝色玻璃瓦。中山陵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陵寝附近尚有音乐台、行健亭、光化亭、流徽榭、藏经楼等多处纪念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