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市中山陵园管理局网站

灵谷景区
景区简介

  灵谷景区位于中山陵东行约一公里处,内有六朝古刹开善寺、梁代名僧宝志的墓塔、明代的万工池、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无梁殿、经典建筑灵谷塔、松风阁等名胜古迹,以及谭延闿、邓演达等名人墓葬。
主要景点

   灵谷景区位于中山陵东行约一公里处,内有六朝古刹开善寺、梁代名僧宝志的墓塔、明代的万工池、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无梁殿、民国建筑灵谷塔、松风阁等名胜古迹,以及谭延闿、邓演达等名人墓葬。
  灵谷寺在紫金山东麓。是古代钟山70多座南朝佛寺中唯一留存至今的寺院,最初在今明孝陵所在地,后因兴建明孝陵而迁至今址。这里松木参天,景色宜人,有"灵谷深松"之称。
  寺建于明初,当时规模十分宏大,占地500亩,从山门至大 殿长达5华里,还设有鹿苑,养鹿无数。现在寺址仅是明初灵谷寺龙王殿的一部分。
  灵谷寺位于江苏南京市中山陵东面。该寺原在山南玩珠峰前, 梁天监十三年(514年)梁武帝肃衍葬宝志法师于此,建有开善精舍和志公塔。唐乾符中称 为宝公院。南唐时为开善道场。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寺名为“太平兴国禅寺”。元朝及 明初称为“蒋山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原寺塔距宫阙太近, 同时准备建明孝陵,于是将蒋山寺、定林寺、竹园寺、志公塔、宋熙寺、悟真殿等全部迁于今址,并赐额“第一禅林”,称为“灵谷寺”。

   灵谷景区内龙池正北路边是一座“灵谷深松”碑。这座碑原是谭延闿的墓碑,碑上原来刻的字是“中国国民党中 央执行委员前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谭公延闿之墓”,碑的右上角刻一行小字“中华民国二十年九月四日”,碑帽上有一枚红色的石印荣典之玺,印下是“国葬之碑”四字。解放后,碑上的文字全部磨平,由当时的陵园管理处处长高艺林大书“灵谷深松”四字于碑上。墓碑之下有龟趺座,四周围有石栏。
       八功德水又名龙池,是钟山古代的一处胜迹, 古书记载,此水具有“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饐、八除疴”等八种功效,所以称为八功德水。建谭墓时,为了保留这一名胜,特在池边加筑了石栏,池中镶龙头两只,并疏通泉源,使池中终年不竭。

  阵亡将士纪念塔又名灵谷塔,建于 1931年至1933年。塔基为直径30.4米的大平台,平面为八角形,外侧围以雕花石栏杆。塔的正面有石阶,石阶正中是一幅长5.8米、宽2.8米的白色花岗石雕“日照山河图”。
  纪 念塔高 60米,九层八面,用钢筋水泥和苏州花岗石混合结构。底层直径14米,顶层直径9米,每层都以绿色琉璃瓦作披檐,外有走廊,围以石栏,便于游人凭栏赏景。 塔顶覆盖绿色琉璃瓦,飞檐翘角,正中塔尖上竖有镀金相轮,金光灿灿,炫人眼目。塔内正中有钢筋水泥螺旋型扶梯,直上九层,共252级。这一造型美观的九层 塔的设计者是美国著名建筑师茂菲和中国建筑师董大酋。塔的内、外壁上刻有许多碑文。底层正门横楣上有陵园管理处第一任处长高艺林所题“灵谷塔”三个金字, 后门额刻有 30年代陵园园林组主任 傅焕光所书“有志竟成”四字,外壁四周是蒋介石题的“精忠报国”四字。塔内第二至四层壁上嵌有孙中山先生在北上时向黄埔军校的告别辞,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草 书,共 12块碑。第五至八层壁上嵌有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的开学词,国民党元老吴敬恒篆书,共16块。于右任和吴敬恒都是民国时期的四大书法家之一(另二人是谭 延闿的楷书和胡汉民的隶书)。 第九层内外均无碑刻。
  
志公殿为三间,青砖青瓦,建于 1934年,殿内供奉宝志像,所以也称像堂。志公殿前的地上有一块叉形铸铁,名“飞来剪”,又名“双铁镇”。明初建灵谷寺,飞来剪是用来举重提物的工具, 古人利用杠杆原理,以飞来剪作为杠杆的一端,将建筑材料提举到所需的地方。

   阵亡将士公墓第一公墓位于无梁殿后一片半圆形的花坛草坪,这里原是明朝灵谷寺五方殿的旧址,民国时期成为阵亡将士公墓第一公墓的墓地。
  墓地北侧墓墙东、西两端各有一碑柱,分别是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1932年1月28日,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突然进攻闸北,驻上海的中国军队第十九路军将士在全国人民抗日救国浪潮的影响和推动下,奋起抵抗。不久,张治中将军率领的第五军也奉命赴上海参战,中国军队的奋勇抵抗使日本侵略者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淞沪抗战结束后,1933年6月2日,部分十九路军和第五军的阵 亡将士代表葬入了灵谷寺阵亡将士公墓,并立此二碑纪念。其中有十九路军阵亡将士代表78名,第五军阵亡将士代表50名,合计128名,以象征纪念“一二 八”之意。
  在草坪中间有一株桂花树, 其孤植于灵谷景区中轴线上,生机盎然,在古城金陵所植桂树中极为罕见,故曰:金陵桂花王。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牌坊台基长32.7米,宽16.6米,牌坊高10米,共五间,全部钢筋混凝 土构筑,座基外镶花岗石,绿色琉璃瓦覆顶。牌坊前中门门额上横刻“大仁大义”四字,背面刻“救国救民”四字,都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题书的。牌坊前左右两侧 有一对石虎,是建造阵亡将士公墓时当时的陆军第十七军所赠送。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牌坊筑于原灵谷寺天王殿旧址。天王殿在清朝曾两次被战火烧毁,清末光绪十一年(1885年)由灵谷寺住持光莲募资重建,筹建阵亡将士公墓时在此改建牌坊。

   谭延闿墓坐落在灵谷寺东北,占地面积300亩建于1931年至1933年。其墓由我国著名建筑 家杨廷宝、关颂声、朱彬等设计。在谭延闿墓正前方有一座花岗石砌的椭圆形莲花池,内植睡莲。草坪两侧对称布置汉白玉华表、石狮、花盆等,造型精美,都是圆 明园的遗物。穿过草坪,为水泥平台。在平台的阶陛上镌刻有九福花纹。平台正中即是墓包,墓高 3.5米,直径9.5米。原墓包在十年动乱中被造反派用炸药炸开,夷为平地。现在的墓是1981年国家拨款重建的,墓内葬有谭延闿的骨灰罐。
  墓前有一座精雕的汉白玉祭台,原是北京圆明园的文物,相传是法国进贡的。墓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方亭,供谒陵者休息。
      
   邓演达墓由中国农工民主党于1957年筹建,总面积5000余平方米。墓道入口处为圆形花坛,目前一片草坪,中间有十字形的水泥甬道将草坪分割。甬道尽头是水泥平台,邓墓就筑于平台中央,墓前竖一块花岗石墓碑,高4.8米,宽1.2米,正面镌刻“邓演达烈士之墓”七个镏金大字,背面刻有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撰写的碑文。1931年,邓演达在南京麒麟门外沙子岗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1953年春,时任江苏省副省长的季方提议,在紫金山南麓选择墓址,迁葬邓演达。最后决定以灵谷寺东侧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第二公墓作为邓演达墓的墓址。1957年11月29日是邓演达烈士殉难二十六周年纪念日,中国农工民主党及江苏省各界人士为烈士举行了安葬公祭典礼。
      
   无梁殿是灵谷寺仅存的一座明代建筑,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殿内原供奉无量寿佛,因而曾名无 量殿。又因建筑为砖石拱券结构,不施寸木,所以俗称无梁殿。正因为无梁它才得以在战火中幸存,是我国现存五大无梁殿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一座。无梁 殿东西长 50米,南北宽34米,殿顶为重檐九脊,上盖灰黑色筒瓦,正脊上竖有三个喇嘛塔。殿内是砖砌的券洞穹窿,五间三进,每间一券,侧面三进各为一纵列式大筒 券,中间一券最大,宽11.4米,高14米。前后两券较小,宽4.88米,高7米。东、西山墙内壁上端的砖垛向里叠砌,层层挑出,达1米之多,欲坠而不 落,令人拍案称奇。1933年,灵谷寺旧址修建阵亡将士公墓,无梁殿改建为公墓祭堂。
        
   红山门位于万工池北侧是灵谷景区的大门,因为这是红色墙壁,所以叫做红山门。它的原址是金刚殿,在30年代建公墓时改建。红山门为仿古建筑,顶覆绿色琉璃瓦,下辟三个拱门,至今保持着30年代原貌。门额“灵谷胜境”四字,由现代书法家钱松喦先生书写。 门外的一对石狮,是北平军分会赠送的。